howaboutqiu

硬件带宽

虽然我关注着许多喜欢的数码产品评测创作者,但每每看到他们三天两头地推出新设备的所谓「评测」,总觉得有些频繁过头,难免流于表面。(相比之下,我更喜欢那些几个月之后的「深度评测」,至少能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发现一些问题。当然,这么一来,投放广告的厂商自然是等不起的。)

于是我在想,作为生活在21世纪第二个25年的人,我们的数码生活中是否也存在一个类似于「带宽」的概念。我姑且将其称为「硬件带宽」。在这个概念下,可以细分出两个维度:「时间带宽」和「空间带宽」。

举个例子,如果我有两台相机,那么当我使用相机 A 拍摄时,必然不会同时使用相机 B。功能互相替代或者重合度高的电子设备,会在同一条时间轴上争夺有限的精力—-这就是所谓的「时间带宽」。再比如,在办公时,并不是显示器屏幕越多就越好、工作效率就越高,因为此时带宽的上限取决于我的注意力—-这说的就是「空间带宽」。

同理,听太多播客会压缩自己输出语言的时间,交流自然也随之减少。归根结底,我们个人的注意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带宽资源。如果把精力过多地投入一处,必然就顾不上其他方面。

明白了这个道理后,我也在心理上尝试做一些「减法」,和自己妥协——承认自己并没有那么多非买不可的刚需,FOMO 也不过是自寻烦恼。于是,我开始重新审视手头的设备,并给它们找到各自明确的定位。

最近我入手了一台新的电子墨水笔记本(Viwoods AiPaper Mini),目前还在摸索中。可以肯定的是,它主要用于手写笔记,其中那些自带的 AI 功能对我来说有点多余。拿它来阅读并非不可以,但体验终究比不上专门的阅读器。我确实很喜欢我的 Kobo Clara,在我看来,它的最佳使用场景就是:当需要记录点什么但掏出手机显得不太礼貌的时候,用 Kobo 再合适不过。另外,纯文本仍然是数字备份的硬标准。我依然更愿意把日记托管给纯文本编辑器,而不是存放在某个电子墨水设备里。(字丑的人如是说。)

于是,我把手头的设备进行了明确分工:Kobo 用来看书,Viwoods 用来手写笔记,iPad 用来键盘输入。这样一来,我在「文本输入」这方面的硬件带宽也满了。

#捣鼓硬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