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waboutqiu

信息流 (2025)

tl;dr
感觉自己在废话,但是就当是给 2025.8 当下的自己的数字生活做一个硅基的备份好了。

GTD、Read‑it‑later 以及由 FOMO 驱动的数字生活。

本来只是想梳理一下自己最近两年的 GTD 系统,但一写就联想到信息摄取,索性放在一起聊。这篇文章的核心,是梳理信息在我日常数字生活中的流转路径:

1.	[信息源] → Reeder → GoodLinks/Instapaper → [归档]
2.	[信息源] → Reeder → Drafts + 思考 → Obsidian 日志
3.	[信息源] → Reeder → Drafts + 思考 → iA Writer → Working Copy → 博客
4.	[思考]/[纸笔] → Things → 日历/提醒/Due
5.	[书籍/电影/音乐/游戏] → Drafts + 评论 → Obsidian → NeoDB 记录
6.	[美剧/动画] → Sequel 剧集跟踪 → NeoDB 记录

下文中的内容并非深刻的理论,大多是我在形成上述路径时的个人经验。不过有几条原则值得分享:

GTD

核心需求

  1. 需要强提醒,把必须做的事「怼」到脸上;
  2. 需要日程规划,一目了然;
  3. 需要 backlog,存储各种想法并方便回顾;
  4. 需要记录读书、观影、追剧进度。

基于这些需求,我的工具组合是:Things、日历/提醒/Due、Sequel/NeoDB 等。

Things

Things 依旧是我的主力应用,不过现在对 Projects 和 Tags 的使用更为轻量化。留在 Things 的原因是熟练的快捷键和优雅的外观。对我而言,Things 更适合中长期规划和 backlog,相当于一个「中长期 Todo Hub」;每天必须完成的事情则放在日历或 Due 里。Things 的优点在于输入迅速、同步可靠,这点对于维护我的 backlog 至关重要。

日历+提醒+ Due

曾经使用 Fantastical,但逐渐回归到原生日历+提醒+Due 的组合。原生工具不需要额外账号,家庭共享更方便。Fantastical 的自然语言输入不再是硬需求。

Due 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它的反复提醒功能。设置提醒时可以用可自定义按钮快速选择时间;如果事项过期,会持续弹窗,直到标记完成或重新安排。这对我这种容易拖延的人非常重要。

对习惯性任务,我会先放在 Due 中进行强化提醒,等习惯建立后再迁移到日历或提醒;这样既避免滥用强提醒,又保持系统简洁。

Sequel + NeoDB

读书、电影、音乐、游戏等无法「一蹴而就」,把它们放到 Things 里总觉得怪怪的。我尝试了三种方法:

  1. 纯文本方式:简单、可控,但缺乏社交属性和跨平台跟踪。
  2. 利用专业社区:比如 MusicBox 管理音乐、Sequel 管理美剧、Backloggd 管理游戏、Letterboxd 管理电影、BoardGameGeek 管理桌游等,最后通过 NeoDB 统一备份。
  3. 依赖 NeoDB + Sequel 记录电视剧的单集进度:更适合「随手记录」,比较 hassle-free 一点。

从 1-3 的方法也差不多是我这一年来的尝试,目前方法 3 相对简单稳定,但随着 Obsidian Bases 核心插件的上手,我觉得可能会回到纯文本的记录方式只给自己留个备份——毕竟社交属性其实并不是我一贯追求的。

获取、内化与记录

Reeder

我曾用 Feedbin+Reeder Classic,现在主要使用 Reeder 以及自带的 iCloud 一站式 intake. 新版本的 Reeder 已经不仅是 RSS 阅读器,而是综合的信息入口:它可以订阅新闻源、播客、YouTube 和 Mastodon 等内容,并提供读后标记。通过 iCloud 同步,可在各设备间无缝切换。它的优势是源内容统一、界面简洁;不足之处是无法直接添加网页链接,只能通过订阅源过滤到 Read it later 收藏夹。因此,我仍需要 GoodLinks 或 Instapaper 作为独立的 Read‑it‑later 工具。

Obsidian

曾一度在 Obsidian 中搭建复杂的文件结构体系,试图精通几个热门的 must-have plugins,但现在更趋向于减重——形式不重要,记下来内容才是王道。

之前在 Day One 上写了十多年的日记,今年决定 pull the plug 暂停订阅只在 Obsidian 里写纯文本日记。尝试了几个自动生成日记模板的插件,最后还是返璞归真只保留自动插入日期和定制化的 tag,每天写两句流水账也挺惬意。

我在 Pinboard、Omnivore、Instapaper、Pocket 等之间辗转,最终挑选了 GoodLinks

不过最近有重新用回 Instapaper 的迹象,主要还是在常用的 Kobo 上增加了对 Instapaper 对支持——凡是跳出 Apple 生态的使用场景,可能还是 Instapaper 比较方便。所以目前把那种每天「看到就想看但可能得花个 5-10 分钟,不看可惜但又不用沐浴更衣正襟危坐来捧读」的文章扔过去。目前保持在个位数的未读,很舒适。

我仍然觉得没有完美的 Read‑it‑later:Omnivore 被收购,继而关停;Pocket 也已正式关闭。所有工具都是暂时的,「Later】实际上是一种幻觉——要么现在读,要么放弃。

我理想的 Read‑it‑later 应用需要简单直观、极易输入、阅读体验干净,并能让用户决定「立即读」还是「X 天后自动删除」,最后还有一个可以全文索引的归档功能。为了实现 now or never,我给自己设定一个规则:添加进 GoodLinks 的文章只允许等待 30 天,超期未读的就删除。这样避免堆积无效信息,防止 FOMO 驱动的「囤积」。

Drafts、iA Writer 与 Hobonichi

Drafts 是我随手记录的入口:捕捉灵感、日常碎碎念,然后分类处理。对更系统的文章,我会转入 iA Writer 进行沉浸式写作,通过 Working Copy 推送到博客仓库。

年初迷上了日本文具,买了 Hobonichi Techo,期望通过纸质手帐加强生活记录。不过我发现自己没有时间每天「经营」手帐,于是逐渐把它当成有日期的草稿本,用来偶尔手写反思。

FOMO

FOMO 这种用来描述社交媒体上的「感到错过某些信息」以及随后为了保持社交联系而产生的强迫行为。

在数字生活中,我们随手收藏的链接、加入的频道、订阅的播客常常是 FOMO 的产物:担心错过好文章、错过热门剧集、错过某次团购。可是,这种「预期」的消费往往带来无谓负担。我的应对策略是定期审视订阅列表,大幅减枝;对新出现的工具和服务持谨慎态度,不再因为别人的安利而试用所有应用。错过一些资讯没什么大不了——真正重要的东西会以其他方式进入你的视野。

终局

我曾一度认为手帐是自己的终极方案,但实践告诉我,任何需要大量装饰、整理的系统都难以长期维系。

理想的「终局工具」应该:

目前,上面这套数字方案对我的生活方式已能很好支撑,因此折腾的欲望明显减少。但我也接受,未来如果离开 Apple 生态,可能会转向 org‑mode 或纯纸笔。这个工具也或许是结合纸笔体验的电子设备,但目前,我更倾向于简单的系统:数字 + 纸笔各司其职。

最后,一句话 takeaway: GTD 最让人舒服之处,也是其最大陷阱:把事情列下来让生活看起来井然有序,但系统只是辅助,重点在于是否真正去做,而不仅仅是写下来的瞬间获得秩序感。

#没事折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