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waboutqiu

Bringing Up Bébé 和法式育儿

tl;dr
学习先进理论。

最近刚刚利用晚上看娃睡觉的时间读完这本 Pamela Druckerman 的 Bringing Up Bébé.

作者作为旅居法国的美国人把美国教育相比法国,就放佛是我所熟悉的中国教育相比美国。美国人口口声声讲「自由」「天性」,可一到细节,立刻陷进「怎么做才对」的焦虑里。换句话说,如果把法国那一套搬到美国,或者把「不卷」当成路线,究竟走不走得通?我非常好奇。但这本书有个好处:它不卖术,只是把一个被文化冲击的人放到你面前,拆掉一些你以为天经地义的包袱。前半段代入感很强,后半段离我自己当下生活渐远,所以读起来有点费劲。

整体有趣,评分 5/7

书里最打动我的是一种「把孩子当人」的朴素感。法国父母有个不命名也在执行的小动作:先「停一停」。夜里婴儿哼唧,不急着抱起,先观察他的节律——这就是他们口中的「La Pause」。在他们看来,睡眠、饮食与等待不是战役,而是训练耐心与自我安定的场域。与其把育儿当作不断加码的「作业」,不如像作者写的那样,承认我们读了越多指南就越迷糊;真正帮得上的,往往是理解节律与边界,而不是在配方表里再添一条。法国父母说「cadre」,意思是边界很硬,但边界内的自由也很真。学会等待,不是叫孩子忍受,而是教他用技巧让等待没那么难。延迟满足、固定餐点、家庭一起吃饭,这些看似琐碎的安排,慢慢把孩子推向自治与安静的自信。

放回我们自己的现实:美国的「好父母」叙事,总带着 KPI 与比较;中国的「好学生」模板,又把这种焦虑放大。那条熟悉的路径是:越小越要「赢在起跑线」,越忙越显「投入」。可书里呈现的另一条线是:别把半夜陪睡当成道德勋章,把八个月还睡不踏实当成家庭失衡的信号;别把随时随地的零食当成「爱」,把「只在下午固定时段加点心」当作尊重节律。说到底,是把孩子当作「能学会」的人,哪怕是两三个月,也可以在温和与等待里连接下一个睡眠周期;哪怕还是婴儿,也听得懂我们礼貌的解释与一致的「不可以」。

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 Lulu。也许我们未来的感受,正像一个「在法国长大的美国孩子」带给父母的陌生感:既亲密又疏离,既在同一屋檐下,又各自长在不同的文化土壤里。会不会因此更难「理解」彼此?也许会。可如果「La Pause」「cadre」「autonomie」这些词,能变成我们家里不需要翻译的常识——先观察、后介入;边界清晰、边界之内尽兴;相信她是一个独立的人——那么疏离也许换一种名字,叫成长的距离。

所以我给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总结是:对孩子多一点尊重与节律,与其忙着计算「如何竞争」,不如问一句:我们希望她「如何独立地生活」。

#日日谈